针灸治癫狂的成功案件-针灸治疗癫痫特效穴
风池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 5 经穴名·风池 5.1 风池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风池穴的定位 5.7 风池穴的取法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风池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15.4 治疗颈性眩晕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 5.15.13 治疗高血压 5.15.14 提高视力 5.15.15 治疗突眼症 5.15.16 治疗足跟痛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风池 1 拼音
fēng chí
2 英文参考Fēngchí GB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ch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池:1.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2.经穴名;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风池为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1]。见《奇效良方》。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上缘处,即鱼腰穴的稍上方[1]。风池色红,主上中焦风热,抽搐,痰涎[1]。
5 经穴名·风池 穴位 风池 汉语拼音 Fengchi 罗马拼音 Fengchih 美国英译名 Wind Pond 各国
代
号 中国 GB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0 富耶氏 德国 G20 英国 G20 美国 GB20
风池为经穴名(Fēngchí GB20)[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2]。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5.1 风池穴的别名热府(《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热病》:风池二。
5.3 穴名解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
风,为六*之一,百病之长。池,喻水之汇贮也。本穴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为经气通过表浅之处,为风之所汇,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故曰风池。[3]
5.4 特异性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
5.5 所属部位项[4]
5.6 风池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5]。
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针灸甲乙经》)[1]。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风池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肌肉)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风池穴的取法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项后发际上1寸,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或于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风池穴[7]。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小神经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1]。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风池穴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功效。
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的作用[2]。
古有“风从上受”之说,风池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散风解表、疏风清热、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治风之要穴[9]。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所以本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9]。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颈……至肩上”,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风池穴主目疾、颈项强痛、耳病[9]。
足少阳之筋“上结于頄”故风池穴主鼻病[9]。
足少阳经别“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故风池穴主咽喉肿痛,且因心主神明而主不寐、癫痫[9]。
风池穴系胆经、三焦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疏风解热、清头开窍之功,乃风邪窝积之所,为明目益聪的重要腧穴。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3]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等[2]。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1]。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口呙,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失眠,癫痫;中风[6]。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8]。
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电光性眼炎、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高血压、癫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2]。
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1]。
一般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对侧风池穴透刺,勿向对侧眼窝外上方斜刺过深,以防刺入颅腔或脊髓腔[2]。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6][8],局部酸胀感明显[6],易扩散[6]。
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8]。
多用泻法[3]。
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6]。
5.11.2 灸法可灸[2][6][8]。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风池穴的配伍风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风池配睛明、太阳、太冲,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风池配阳白,颧髎、颊车,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风池配大椎、肩井、外关、后溪、合谷,治颈项强痛[6]。
风池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发热[6]。
风池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6]。
风池配攒竹、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呙斜[6]。
风池配神门、丰隆、太冲、合谷,治痫证[6]。
5.13 特效 ***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7]。
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故应助阳气,可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每天轻按10~30分钟[7]。
5.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外台秘要》: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瘤疟,颈项痛不得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鼾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取风池、廉泉。风池针向喉结,震颤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针1 min左右,以咽喉麻胀为宜,留针30 min。廉泉针刺时用2.5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进针1.5~2寸,施以捻转手法,施针1~3 min,留针30 min,针感以舌根部有胀麻感向舌尖放射,咽喉部有痒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终止治疗。共治疗32例,痊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6]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取风池、翳风、廉泉。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针刺风池(双侧),针向喉结,震颤进针2.5~3寸,施捻转补法,施针1~2 min,以咽喉部麻胀为度;针刺翳风(双侧),针向对侧翳风,进针2.5~3寸,操作手法及施手法时间同风池;针刺廉泉,针向舌根直刺1.2~1.5寸,有麻胀感时停止进针,施捻转泻法1~2 min。均留针20~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d进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共治疗64例,临床治愈24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6.9%。[6]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取风池、哑门。患者取俯伏坐位,腧穴局部消毒后,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强 *** ,得气后连续捻转2 min使针感尽量上行至头部,然后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哑门向下斜刺0.8~1.2寸,手法同风池。出针后,医者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腧穴,约距50 mm进行悬灸,以舒适热感、腧穴皮肤红润为宜,每穴灸15 min。从月经来潮前出现临床症状开始针灸至经来停止。针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共治疗100例,痊愈58例,显效3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0%。[6]
5.15.4 治疗颈性眩晕取风池、天柱(双侧),丹参注射液10 mL。患者俯卧,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10 mL,快速进针,风池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3 c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物。天柱垂直进针3 cm,左右取穴,每穴2.5 mL。注射完毕后,以无菌棉签压针孔片刻,嘱患者休息5~10 min再起床。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0例,临床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6]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将97例确诊为假延髓性 ***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以及康容(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假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治疗前后的TCD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及左椎动脉平均流速(vm)明显增加,基底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的vs和vm都有显著增加(P<0.05,P<0.01),PI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大部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能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有利于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的恢复及假延髓性麻痹症状的康复。[6]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每日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30 min,连续治疗7d和14 d,采用疏密波,频率2~20 Hz,强度2A。结果:电针治疗可有效预防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ChE活性下降。在实验第14日时,脑缺血再灌注组大脑皮质的AChE活性已明显恢复,海马AChE活性虽未完全恢复,但也较第7日时有明显回升。结论:电针能提高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内的AChE活性,从而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6]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选择病情稳定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针灸协定方治疗(口眼呙斜、言语不利者,取地仓、颊车、承泣、阳白、攒竹、廉泉;下肢瘫痪者,取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解溪、昆仑;上肢瘫痪者,取肩髑、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以上均为患侧取穴),治疗组另加针刺风池、风府,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针刺前后以经脑彩超检查患者脑血管流速,比较两种治法对患者脑血流速的影响,并通过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针刺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患者的ADL指数积分,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针刺风池、风府前后,各条脑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前后各条脑血管间血流速度变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风池、风府能有效改善每条脑血管血流速,改善脑供血情况,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造模后30 min给予针刺,取“水沟”、“百会”、“风池”、“内关”,留针20 min。结果:针刺可以逐步收缩偏头痛大鼠异常扩张的微动脉,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病灶组织的血氧供应量。这应该是针灸缓解偏头痛的机制之一。[6]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将纳入观察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组和“阳明经”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少阳经”组选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阳明经”组选头维、偏历、足三里、冲阳。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及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浆β EP含量。结果:“少阳经”组治疗4周后疼痛综合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后βEP含量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βEP含量有关。[6]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入选的10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组针刺内关、三阴交、风池、百会,每日1次,每次20 min;药物组给予口服阿米替林,第1周每次25 mg,3次/d,根据疗效与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酌情增减药量,平均日量150 mg。4周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1β、IL2、IL6、肿瘤坏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第2周能使抑郁症患者的HAMD总分明显减少;治疗4周时针刺组的 HAMD因子分析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能明显降低IL1β、IL2、IL6、TNFα的高表达水平。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6]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 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总积分,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4.0%。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6]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针刺风池、足三里等穴可使脑震荡患者的颅压下降,具有较长的后效应[2]。
5.15.13 治疗高血压针刺风池等穴,治疗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且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及其与卵磷脂的比值[2]。
5.15.14 提高视力针刺本穴可使视力减弱者,普遍提高视力,用指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对防治青少年近视眼有效[2]。
5.15.15 治疗突眼症有报道以风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为主穴行导气法,足三里、三阴交行补法,有一定疗效。并对突眼症的瘀血状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5.15.16 治疗足跟痛针刺风池穴,治疗216例足跟痛,有较好效果。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针刺风池穴,治疗187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感传到眼区的73只眼。针感与疗效有关,针感到眼区者疗效好。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合谷穴位的作用
合谷穴位的作用
1、合谷穴是个止痛特效穴
牙痛、头痛、咽喉痛、三叉神经痛,只要是疼痛都可以针刺或按揉此穴。1972年,尼克松访华,总理陪同他参观了中国的针灸麻醉: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地捻入病人手部合谷穴,然后接通电流,这样就对病人起到麻醉作用。
病人在整个前列腺切除手术过程中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现。该手术现场震惊了。医生告诉尼克松,那根银针扎在穴位上,循经感传到头颈内,便可以起麻醉作用。几乎一切痛症都可用合谷穴解决。
2、合谷穴是个美容养颜穴
黄褐斑、雀斑、痤疮、酒糟鼻、皮肤过敏、黑眼圈等脸部皮肤问题可每天按摩两手合谷穴各30至50次,以产生的酸胀感传达到上肢为度,日久就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明显功效。
3、合谷穴是个醒神急救穴
用脑一段时间后,大脑疲劳,头昏脑胀,需要提神解乏时可按合谷穴。当出现神昏、晕厥、癫痫发作,需要醒脑开窍时也可按压合谷穴。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同样可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患者便可苏醒过来。
“口噤不开言,牙关紧闭”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捏患者的人中穴,醒脑效果则更好。
扩展资料
合谷穴简介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形象地说,因为该穴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即在其中,故名。
简便取穴法就是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人民网-中医漫谈:为什么说合谷穴是个万能穴?
脑户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脑户 4.1 脑户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脑户穴的定位 4.7 脑户穴的取法 4.8 脑户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1.3 *** 4.12 脑户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 5 人体部位名·脑户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脑户 1 拼音
nǎo hù
2 英文参考Brain Win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o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ǎohù GV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door of br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ǎo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脑户: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脑户 穴位 脑户 汉语拼音 Naohu 罗马拼音 Naohu 美国英译名 Brain Window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6 富耶氏 IVG16 德国 LG16 英国 Gv17 美国 Go17
脑户为经穴名(Nǎohù GV17,DU17)[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属督脉[1]。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4.1 脑户穴的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
4.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
4.3 穴名解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
脑,指脑髓。户,出入通行之处为户。此穴在风府上1.5寸,当枕外粗隆上方,督脉上头通脑,本穴为其入脑之门。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当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脑户。[3]
4.4 特异性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
4.5 所属部位后头[4]
4.6 脑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5]。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脑户穴位于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当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6]。
俯伏坐位。脑户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脑户穴在督脉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4.7 脑户穴的取法正坐或俯伏,于头部中线,枕骨粗隆上缘之凹陷处取穴。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处取穴,横平玉枕穴[7]。
快速取穴:正坐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即是脑户穴[8]。
4.8 脑户穴穴位解剖脑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9]。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耳后支和枕动脉分布[9]。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分支[6]。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脑户穴具有醒神开窍、平肝熄风的功效。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镇惊作用[1]。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之功(针刺哑门、风府、脑户之穴时需慎之又慎,不宜深刺)。主治痫证,头晕,颈项强痛。[3]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1]。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项强、失音、癫痫[9]。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瘿瘤,颈项强痛[7]。
脑户穴主治癫痫,头晕,失眠,项强,瘖不能言;以及枕神经痛等[6]。
头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瘿瘤,视神经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5~0.8寸[1][6]。
平刺0.5~0.8寸[9][7],局部酸胀[7]。
4.11.2 灸法可灸[7][9]。
艾条灸5~10分钟[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
4.11.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黄帝内经素问》云:“刺脑户中脑立。”盖谓刺之过深,伤及脑髓也。总观本穴大意,针灸俱不相宜。按脑喜清凉,养生家 *** 脑后兼以搓敲,能使头目清爽,乃由脑户穴放出头部郁热也。或问既然不宜针灸,又云能治头目癫痫等症,为针医者何以措手?答凡属针灸俱不宜之穴位,可用 *** 法行之。譬如婴儿皮肉娇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圣创立推拿治法,专为小儿科设也。成人有畏灸畏针者及穴位之禁针禁灸者,均可 *** 之。[3]
4.12 脑户穴的配伍脑户穴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1]。
脑户穴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1]。
脑户配通天、脑空,有行气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有疏肝泄胆、清热去湿作用,主治目黄、胁痛,食欲不振。
脑户配通天、消泺、天突,有行气散结的作用,主治瘿瘤。
脑户配通天、昆仑、后溪,治头痛[7]。
脑户配听会、风府、听宫、翳风,治骨酸、眩狂、瘛疭、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7]。
脑户配风池、支沟、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7]。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治目黄[7]。
脑户配大椎、腰奇、后溪,治癫痫[7]。
4.13 特效 ***揉按脑户穴3~5分钟,可有效缓解工作或心理压力引起的头痛[8]。
4.14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中脑户,入脑立。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痘,目不眴,刺脑户。寒热,刺脑户。头重顶痛,目不明,风到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癫疾,骨酸,眩,狂,口噤,羊鸣,刺脑户。喑不能言,刺脑户。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睛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音。
《针灸大成》:主面赤目黄,面痛,头重肿痛,瘿瘤。
《针灸聚英》:引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或灸七壮,妄灸令人喑。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有研究认为针刺脑户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7]。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脑户可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也可使80%例次的淋巴细胞增加[7]。
5 人体部位名·脑户厉兑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特异性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厉兑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厉兑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扁桃体炎 17.2 治疗眼睛、口腔实热病症 17.3 治疗面瘫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厉兑 1 拼音
lì duì
2 英文参考Lìduì ST45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ìdu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4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4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厉兑 汉语拼音 Lidui 罗马拼音 Litui 美国英译名 Strict Exchang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45 日本 45 法
国 莫兰特氏 E45 富耶氏 E45 德国 M45 英国 S45 美国 St45
厉兑为经穴名(Lìduì ST45)[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1][2]。厉兑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1][2]。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厉兑穴有如胃经之门户[1]。主治面肿,齿痛,齿龈炎,口?,鼻衄,鼻炎,扁桃体炎,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饥,晕厥,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唇疹,鼽衄,喉痹颈肿,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口噤,膝髌肿痛,足背肿痛,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下肢麻痹等。还可用于急救。
4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
5 特异性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6 穴名解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厉兑穴有如胃经之门户[1]。
足阳明脉“挟口环唇”,胃为水谷之海,纳食须以口,本穴主治口噤、口僻,以及相关疾患,故名之。[3]
7 所属部位趾端[4]
8 厉兑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5][6]。
厉兑位于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处[2]。
厉兑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1]。正坐或仰卧取穴[1]。
厉兑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厉兑穴的位置
厉兑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厉兑穴的位置(肌肉)
厉兑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处取穴[2]。
厉兑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足第2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取穴,相当于沿爪角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第2趾趾甲外侧缘与趾甲下缘各作一垂线,交点处即是[8]。
10 穴位解剖厉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第二趾肌腱的外侧束。有趾背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著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骨侧皮神经的外侧支分布。趾长伸肌及第2趾伸肌由腓深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1]。
皮肤→皮下组织[6]。
10.2 穴区神经、血管有趾背神经和动脉分布[6]。
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形成的趾背动、静脉网[2]。
11 厉兑穴的功效与作用厉兑有清热和胃,苏厥醒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厉兑有通经苏厥、和胃清神、清阳明邪热的作用[1]。
厉兑穴有活络开窍、回阳救逆之功[3]。
厉兑穴属足阳明胃经井穴,配五行属金,金为土之子,“实则泻其子”,凡胃经实热证,泻本穴引火下行,以泻经热,治疗头面五官病及热病[7]。
痰生于脾,聚于胃,火动则升,气滞则盛,足阳明经别又上通于心,故厉兑穴泻火化痰、宁心开郁,可治梦魇、癫狂之证[7]。
厉兑为足阳明胃经经止穴,取之可调节阴阳,用于急救[7]。
12 主治病症厉兑穴主治面肿,齿痛,齿龈炎,口?,鼻衄,鼻炎,扁桃体炎,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饥,晕厥,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唇疹,鼽衄,喉痹颈肿,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口噤,膝髌肿痛,足背肿痛,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下肢麻痹等。
厉兑穴主治面肿、齿痛、口?、鼻衄、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6]。
厉兑主治面肿,口?,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脘疼痛,热病,多梦等[2]。
厉兑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晕厥、癫狂、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口喁唇疹、鼽衄、齿痛、喉痹颈肿、心腹胀满、消谷善饥、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热病等[1]。
现又多用厉兑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鼻炎、齿龈炎、扁桃体炎等[1]。
厉兑穴主治齿痛,面肿,口?,口噤,鼻衄,咽喉肿痛;癫狂,梦魇;膝髌肿痛,足背肿痛;热病,水肿[7]。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扁桃体炎;
其它:胃炎,下肢麻痹。
13 刺灸法 13.1 刺法浅刺0.1寸[6]。
斜刺0.1~0.2寸[2]。
直刺0.1~0.2寸[1]。
浅刺0.1~0.2寸[7]。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7][2]。
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胀痛。
13.2 灸法可灸[1][7]。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2]。
米粒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配伍厉兑配条口、三阴交,有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不得卧。
厉兑配隐白,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梦魇不宁。
厉兑配隐白、中冲、大敦,有豁痰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
厉兑配隐白、中冲,治中风昏迷[7]。
厉兑配内庭、太冲,治五官炎症[7]。
厉兑配合谷、风池,治热病汗不出[7]。
厉兑配十宣、水沟,治昏厥[7]。
15 特效 ***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厉兑,有刺痛感,每次左右各掐按1~3分钟,可以有效缓解呕吐症状[8]。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鼽衄,眩时仆,面浮肿,足胫寒,不得卧,振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善惊,厉兑主之。疟,不嗜食,厉兑主之。寒,腹胀满,厉兑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热病汗不出,寒热疟,不嗜食,面肿,足胻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大成》:疮疡从髭出者,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
《针灸大成》:尸厥如及不知人,灸厉兑三壮。
《针灸大成》: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水肿,热病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胻寒,喉痹,上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黄疸,鼽衄,口?,唇裂,颈肿,膝髌肿痛,循胸、乳、气街、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消谷善饥,溺黄。
《百症赋》: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备急千金要方》:头热;龋齿;喉痹;硬咽寒热;面浮肿;嗜卧;四肢不欲动摇;吐舌戾颈。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扁桃体炎取少商、商阳、厉兑,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上述腧穴,刺入0.1~0.2寸,出血后挤压针孔周围,每穴出血5~6滴,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双侧腧穴均刺,每日1次至治愈。疗效标准如下。痊愈:发热消退,扁桃体无肿大,无疼痛。好转:发热减轻,扁桃体肿大减小,疼痛减轻。无效:诸症无明显改善。结果:本组54例,痊愈34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7]
17.2 治疗眼睛、口腔实热病症取患侧厉兑,以三棱针速刺之,挤压出血,至血色由暗红转淡为止。可用于治疗麦粒肿、目赤肿痛、牙痛、口腔溃疡。厉兑放血治疗以上病症,见效快,一般经1~2次治疗后即可获愈,且简便安全易操作,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本法放血量应足够,一般可达0.3 mL,否则疗效欠佳。[7]
17.3 治疗面瘫心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心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心俞穴的定位 10 心俞穴的取法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心俞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18.2 对胃肠的影响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8.5 治疗心绞痛 18.6 治疗心律失常 18.7 治疗癫痫 18.8 治疗冠心病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18.10 治疗多寐症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心俞 1 拼音
xīn shù
2 英文参考Heart 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n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īnshū BL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xī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心俞 汉语拼音 Xinshu 罗马拼音 Hsinshu 美国英译名 Heart Locus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15 富耶氏 V15 德国 B15 英国 B15 美国 BI15
心俞为经穴名[1](Xīnshù[2]BL15)?。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心俞是心的背俞穴[1]。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4 心俞穴的别名心念(《灸法残卷图》)。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心俞在五焦(椎)之间。
6 穴名解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又是“任”与“容”的意思。《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广雅·释诂》:“心,容也。”?心,神所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气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气之君也。”血之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术》:“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7 特异性心俞是心的背俞穴。
8 所属部位背部[4]
9 心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心俞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5]。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心俞穴的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心俞穴[6]。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间,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保护,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注意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脉、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和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5]。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心俞穴具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功效。
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1]。
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心俞穴与督脉之神道平[3]。心藏神,为心脏之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悸、偏瘫、狂痫、神乱、胸闷、目、健忘等[3]。
心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旁,与心脏内外相应,是心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再者根据“阴病取阳”之理,故取阳经的心俞能治疗心脏病[8]。
心主血脉,主藏神,乃神明之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取本穴也能治疗神志病[8]。
心肺同居于上焦,故取心俞也可治疗肺脏病[8]。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心俞穴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9]。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咳嗽,吐血,盗汗[10]。
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5]。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1]。
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绞痛、冠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肋间神经痛等[1]。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1]。
斜刺0.5~0.8寸[7][10],局部有酸胀感[10],可沿季肋到达前胸[10]。
注意:因本穴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心脏[10]。
14.2 灸法可灸[1][7]。
少用灸法[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心俞穴的配伍心俞配巨阙,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
心俞配神门、三阴交,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惊悸,梦遗。
心俞配太渊、孔最,有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心俞配内关、太渊,治无脉症[10]。
心俞配内关、神门,治心律不齐[10]。
心俞配大陵、百会、合谷、太冲,治癫狂痫[10]。
心俞配神门、肾俞、百会、三阴交、内关,治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神经衰弱)[10]。
16 特效 ****** 心俞穴可缓解心惊气促、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症状[6]。
17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
《外台秘要》: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
《针灸大成》:主呕吐不下食。
《针灸甲乙经》: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循经考穴编》:心家一切邪热,唇口破裂,心血不能入肝,在上妄行,在下便血。
《外台秘要》:主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心排血量,从而有益于心脏和整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动物的“心俞”和“内关”观察,针后心电图T波、ST段明显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短,从而证实了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18.2 对胃肠的影响针后对牵拉胃肠所引起的痛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针后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或显著减轻。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针刺心俞、肝俞具有明显增强红细胞受体携带或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续效应,可达24 h以上。
18.5 治疗心绞痛用电针心俞、内关、厥阴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带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症状改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心电图改善显效4例,好转6例,无变化20例。
18.6 治疗心律失常以心俞、内关腧穴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结果: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18.7 治疗癫痫以心俞为主埋线治疗癫痫626例。经治疗后1年未发作者为痊愈,316例,占50.48%;发作次数减少者222例,占35.14%;无效88例,占14.08%。总有效率为85.62%。
18.8 治疗冠心病针刺心俞穴可调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缓解周围血管紧张性,降低心排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搏量和冠状动脉供血量,从而解除心绞痛等临床症状[1]。
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44例,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针刺心俞穴可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1]。
18.10 治疗多寐症内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证名·内关 5 经穴名·内关 5.1 内关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内关穴的定位 5.7 内关穴的取法 5.8 内关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内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内关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内关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5.15 内关穴研究进展 5.15.1 循经感传研究中的发现 5.15.2 穴位结构研究中的发现 5.15.3 抑制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 5.15.4 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的发现 5.15.5 针刺内关穴的镇痛作用 5.15.6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5.15.7 降低血清淀粉酶 5.15.8 调整心律 5.15.9 治疗冠心病 5.15.10 调整心脏功能 5.15.11 治疗休克 5.15.12 治疗呕吐 5.15.13 治疗急腹痛 5.15.14 预防休克 5.15.15 治疗癔病 5.15.16 治疗高脂血症 5.15.17 调整胃肠功能 5.15.18 排除食道、贲门痉挛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关的穴位 2 治疗内关的方剂 3 治疗内关的中成药 4 内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关 1 拼音
nèi guān
2 英文参考Nèiguān PC6 [中国针灸学词典]
nèig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C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内关:1.病证名;2.经穴名。
4 病证名·内关内关为病证名[1]。阴邪极盛,积聚于内,不能与阳气相交所致的病证[1]。《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不治。”
5 经穴名·内关 穴位 内关 汉语拼音 Neiguan 罗马拼音 Neikuan 美国英译名 Inner Pass 各国
代
号 中国 PC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MC6 富耶氏 MC6 德国 MH6 英国 Cx6 美国 EH6
内关为经穴名(Nèiguān PC6)[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2]。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2][3]。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2]。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胸闷,胸痛,呕吐,呃逆,热病,上肢痹痛,偏瘫,眩晕,偏头痛,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目眩,面赤,目赤,脘胀,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惊悸,癫狂,痫症,肘臂挛痛,休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管闭阻性脉管炎,高血压,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手术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关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5.1 内关穴的别名阴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
5.3 穴名解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2]。
内,与外对言,有入、中之义,指胸膈之内及前臂之内侧。关,关格,有关联、联络之义。内关,病名。本穴位近候脉之“关”,与外关相对,因而名之。《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不治。”胸膈痞塞不通诸病,正为内关之象,盖以阴气闭塞于内,不与外阳协调,致阴气逆行上犯,而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为“内关”。犹内藏之关隘也。与外关内外相对,且交相联络。杨上善曰:“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是指其居于太、少二阴之内,且为联络手厥阴与少阳关要之处也。[4]
5.4 特异性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维脉。
内关穴合于胃、心、胸部位。
5.5 所属部位前臂[5]
5.6 内关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3]。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1]。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2]
内关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肌肉)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骨骼)
5.7 内关穴的取法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2]。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肌腱[6]。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直上2寸,当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处取穴[6]。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肌腱尺侧定位[6]。
快速取穴: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向上量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内关穴[7]。
5.8 内关穴穴位解剖内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入指浅屈肌,在正中神经的尺进入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内间膜。以上诸肌除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经的肌支支配。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2]。
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旋前方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与其伴行的正中动脉经过,并有骨间前神经和骨间前动脉分布[8]。
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通过[1]。
5.9 内关穴的功效与作用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的功效。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作用[2]。
“阴维为病苦心痛”,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心主血脉,心藏神,内关穴又为心包经络穴,故可治疗心、胸、神志病证[9]。
手厥阴心包经联络于手少阳三焦经,故内关穴可治疗中焦脾胃病证[9]。
手足厥阴经相交于胸中,“同气相求”,内关穴通阴维,阴维会期门(肝募穴),故内关穴可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偏头痛,以及肝风内动、肝火扰心之卒中、偏瘫[9]。
内关穴与外关相对应,经气由此而上,犹如关口;又为心包经络穴,别走于手少阳三焦经;又与足厥阴肝经同属厥阴,易化火生风。故取本穴以治疗心脏病、神志病为主。对心率有双向性调节作用。[9]
内关穴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安神宁心、镇痛理气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胁痛,胃痛,恶心,呕吐,呃逆,癫狂,痫证,失眠,热病,烦躁,疟疾,肘臂挛痛。[4]
5.10 内关穴主治病证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胸闷,胸痛,呕吐,呃逆,热病,上肢痹痛,偏瘫,眩晕,偏头痛,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目眩,面赤,目赤,脘胀,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惊悸,癫狂,痫症,肘臂挛痛,休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管闭阻性脉管炎,高血压,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手术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关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2]。
内关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8]。
内关穴主治心痛,心悸,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胸闷;失眠,健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偏头痛,眩晕,目眩,面赤,目赤;胃痛,脘胀,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偏瘫;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等[6]。
内关穴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挛痛;以及休克,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1]。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4. 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疟疾。
5.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5~1寸[6][8][1][1],深刺可透外关[6],局部有酸胀感[6],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5.11.2 灸法可灸[2][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5.12 内关穴的配伍内关穴配间使、足三里治心绞痛[2]。
内关穴配涌泉、足三里治中毒性休克[2]。
内关穴配公孙治胃痛[2]。
内关配心俞、膻中,治胸闷[6]。
内关配大陵、神门,治心悸、失眠[6]。
内关配心俞、郄门,治心痛[6]。
内关配公孙、足三里、中脘,治胃痛、呕吐[6]。
内关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内关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内关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5.13 特效 ***用左手拇指指尖按压右侧内关穴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内关,反复操作。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症状[7]。
5.14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针灸甲乙经》: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针灸大成》: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痛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针灸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针灸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仍有如无……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玉龙歌》: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5.15 内关穴研究进展 5.15.1 循经感传研究中的发现在循经感传研究中发现,在内关附近的心包经线路上施加机械压迫,可使针刺内关对病灶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改善作用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
5.15.2 穴位结构研究中的发现在穴位结构研究中发现,内关穴区肌梭密集;针感感受器以肌梭为主。
5.15.3 抑制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家兔内关,对伤害性 *** 引起的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有明显抑制作用。
5.15.4 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的发现在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发现:
①用苯肾上腺素造成家兔实验性心动过缓,电针内关可使发病率显著降低,自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②用毒毛旋花子素G造成狗实验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电针内关或阿托品、维生素C、蒸馏水穴注,均可使心率即时增快,心律转为规则,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消失。
③用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电针内关组可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心动过缓与心电图波形损害的自然恢复时间,并能显著减轻波形损害程度。
④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三分支根部的方法造成狗心肌梗,电针内关可使心外膜心电图ST段升高总和(> ST)明显降低,ST段升高超过2mV的总数(NST)明显减少;以 NBT染色法显示,心肌梗的范围缩小;以酸性复红甲基绿和HE染色法显示,心肌坏程度有所减轻。
⑤针刺正常人内关,不论心率或心缩间期,均无明显变化;而针刺冠心病患者内关,可使心率显著减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调整皮质醇。
⑥电针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并不影响血清淀粉酶,而针治急性胰腺炎时,却可使患者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
5.15.5 针刺内关穴的镇痛作用针刺内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已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乳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巨脾切除术的针麻。对牵拉反应也有抑制作用[2]。
针刺内关穴对大脑皮质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皮质内脏痛,从而作为针麻常用穴[4]。
5.15.6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2]。
5.15.7 降低血清淀粉酶针刺急性胰腺炎患者内关,可使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2]。
电针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并不影响血清淀粉酶,而针治急性胰腺炎时,却可使患者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4]。
5.15.8 调整心律对血压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心率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使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2]。
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别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5分钟,心率可由150~200次/分减至70~80次/分。针刺内关、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一定疗效。
针刺正常人内关,不论心率或心缩间期,均无明显变化;而针刺冠心病患者内关,可使心率显著减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调整皮质醇[4]。
5.15.9 治疗冠心病针刺内关,可使冠心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伴有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的改善[9]。
5.15.10 调整心脏功能内关穴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十分明显,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时间间期缩短,血中皮质醇水平趋向正常,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在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时,电针双侧内关,能降低心率和总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每搏做功和平均动脉血压,并能纠正急性心肌损伤时的低心排出量及高外周阻力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5.15.11 治疗休克动物实验表明,针刺家兔“内关”,对失血性休克模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并可改善心泵的功能[9]。
5.15.12 治疗呕吐针刺或指压内关,对神经性呕吐、晕车呕吐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9]。
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
5.15.13 治疗急腹痛针刺内关穴治疗急性腹痛200例,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起效的时间最短者2~3分钟,长者30分钟。
5.15.14 预防休克据报道抢救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疗效。对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5.15 治疗癔病单针内关穴,治疗癔病效果良好。
5.15.16 治疗高脂血症用激光照射内关穴治疗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针刺内关穴对高血脂有调节作用,对冠心病、高血脂者可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4]。
5.15.17 调整胃肠功能实验表明针刺内关,对胃酸分泌,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
针刺便秘患者内关,可使直肠蠕动增强[2]。
针刺内关穴能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运动,解除胃痉挛,调节唾液淀粉酶的活性[4]。
5.15.18 排除食道、贲门痉挛内关配足三里、中脘,可排除食道、贲门痉挛,以利于钡剂通过,提高X线诊断率[2]。
6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