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经穴简介

经穴治疗癫痫效果好吗-经挛怎么治疗

这是一个关于足少阳胆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46个(含子类)。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GB。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从外眼角瞳子髎开始,向上到额角下行到耳后,沿颈旁走到手少阳经之前,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 *** 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经气由此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肝胆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口苦、嗳气、心窝及胁下痛、寒热往来、疟疾、偏头痛、目痛、耳聋、瘰疬、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

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原穴为丘虚穴,络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蠡沟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本经腧穴

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原穴为丘虚穴,络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蠡沟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眼尾处目锐眦去五分之瞳子髎穴(疗穴),下外斜行至耳前起骨下屏间之听会穴(疗穴),再沿耳前直上行至发际之客主人穴(上关穴),再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之颔厌穴。从颔厌穴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为悬颅穴,后下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悬厘穴,再后行经耳前发际曲隅陷中之曲鬓穴,再上入发际耳后半寸之率谷穴,再延耳后发际内二寸下行经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从耳根后方凹处之完骨折上行,循头中线神庭穴旁三寸至前额为侧发际之本神穴,再往下斜行至眉上一寸微弯处之阳白穴(疗穴),在此往上后直行入发际五分处之临泣穴(头),延此线循耳后沿经目窗、正营、承灵,至行至耳后枕外粗隆外侧之脑空穴,再下行至枕下骨,斜方肌外侧凹陷处之风池穴(疗穴)。从风池下行肩上高处后沿之肩井穴(疗穴),再下行腋下三寸胸旁之渊液穴,下行复前一寸为辄筋穴,沿下腹胁内行至第九肋间(乳下二肋)端赗下五分之日月穴(胆功穴),再下斜后行,至腹后侧部第十二肋之京门穴(胆功穴),再前斜下行至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之带脉穴(疗穴),再前斜下行至髂骨(腰骨)与关元平之五枢穴,再下五分之维道穴,从维道后行三寸为居髎穴(疗穴),转大腿外侧下行,至大转子后上方之环跳穴(疗穴),从环跳下斜中行腿外侧至膝上七寸为风市穴(疗穴),从风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陷中之中渎穴,下行膝上三寸为阳关穴(疗穴),膝下外侧二寸之阳陵泉穴(筋会穴、合穴),下行外踝上七寸内斜三分之阳交穴,从阳交穴前外斜为外邱穴,在外踝上五寸为光明穴(疗穴),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内斜三分为阳辅穴(经穴),外踝上三寸为悬钟穴,又名绝骨穴(随会穴),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之邱墟穴(原穴),从邱墟下行三寸在足小趾四指本节后足跗间陷中之足临泣穴(输穴),再下行五分至第四、五跖骨间之地五会穴,下行一寸至第四、五趾缝间为侠溪穴,止至无名趾外侧足端之足窍阴穴(井穴)。

特定穴 原穴

丘墟

络穴

光明

郄穴

外丘(足少阳胆经),阳交(阳维脉)

募穴

肾募穴:京门

胆募穴:日月

五输穴

井穴(金):足窍阴

荥穴(水):侠溪

输穴(木):足临泣

经穴(火):阳辅

合穴(土):阳陵泉

下合穴

胆:阳陵泉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阳维脉

督脉

带脉

阳蹻脉

备注

瞳子髎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辄筋

日月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髎

环跳

阳交

章门

天池

大椎

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秉风

听宫

翳风

角孙

耳和髎

下关

头维

八会穴

髓会:悬钟

筋会:阳陵泉

八脉交会穴

足临泣(通于带脉)

部位:窗笼(耳)之前

腧穴:听会

部位:窍阴之间

腧穴:足窍阴

根(井)

窍阴

窗笼(耳)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和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瞳子髎

外眦

头痛、目疾

听会

耳前

耳鸣、耳聋、齿痛

上关

耳前

偏头痛、耳鸣、耳聋、齿痛,口?

颔厌

侧头

偏头痛、目眩、耳鸣

悬颅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悬厘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曲鬓

侧头

头痛,牙关紧闭

率谷*

侧头

偏头痛、眩晕

天冲

侧头

头痛,牙龈肿痛

浮白

后头

头痛、耳鸣、耳聋

头窍阴

后头

头痛、耳疾

完骨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

本神

前头

头痛、目眩、癫痫

阳白*

前头痛、目疾

头临泣*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目窗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正营

前头

偏头痛、目眩

承灵

后头

头痛、鼻渊

脑空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癫狂痫

头部;头、项、五官疾患

穴名

部位

主治

风池*

头痛、目疾、鼻渊、颈项强痛、感冒、癫痫

肩井*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乳痈、滞产、

肩项部:头、项、肩部疾患

渊腋

胸满、胁痛

辄筋

胸满、气喘

日月*

季胁

胁胁疼痛、呕吐、呃逆、黄疸

胸胁部:胸胁部疾患

京门

小便不利、水肿、腰胁痛

带脉*

侧腹

腹痛、月经不调、带下

五枢

侧腹

腹痛,带下

维道

侧腹

腹痛、带下、疝气、阴挺

季胁下:妇科、前阴、肠疾患

居髎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环跳*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风市*

大腿

下肢瘘痹、遍身瘙痒

中渎

大腿

下肢瘘痹

膝阳关

膝关节

膝肿痛

髀枢、膝部:腰腿部疾患

阳陵泉*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黄疸、小儿惊风

阳交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外丘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光明*

小腿

目疾、下肢痿痹

阳辅

小腿

偏头痛,下肢痿痹

悬钟*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颈项强

丘墟*

足跗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足临泣*

足跗

目疾、胁痛、乳痈、月经不调

地五会

足跗

目赤肿痛、乳痈、足背肿痛

侠溪

趾间

头痛、目疾、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

足窍阴

趾端

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

胫、足部:头、目、耳、喉、胁部疾患、神志病、热病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疾病?

(一)主治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共67个腧穴(图8-55),主要可以治疗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腰、臀、下肢后侧等部位的疼痛。

图8-55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二)腧穴歌诀

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目内赤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寸半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旁,大杼挟脊第一行,直下风门肺俞长,又厥阴俞与心俞,督俞膈俞俱一行,肝胆脾胃接三焦,肾俞气海大肠乡,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挟脊第二行,魄户膏盲神堂走,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仍胃仓,育门志室续胞育,二十一椎秩边扬,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到,委中合阳承筋乡,承山飞扬踝跗阳,昆仑仆参申脉忙,金门京骨束骨接,通谷至阴小趾旁。

(三)腧穴

1.睛明

[取法]在目内眦外上方的凹陷中取之(图8-56)。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目翳、夜盲、色盲;急性腰痛。

[刺灸法]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

2.攒竹

[取法]在眉毛的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取之(图8-56)。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斜;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腰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治疗头痛和面瘫,可平刺透鱼腰。禁灸。

图8-56

3.眉冲

[取法]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4.曲差

[取法]在神庭旁1.5寸,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1/3与内1/3的连接点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5.五处

[取法]从曲差直上,当入发际1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明;癫痫、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

[取法]在五处后1.5寸,当五处与通天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

[取法]在承光后1.5寸,当承光与络却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渊;颈项转侧难。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8.络却

[取法]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目眩、癫狂痫症;耳鸣、口、鼻塞;项肿。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图8-57

9.玉枕

[取法]督脉旁开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取之(图8-58)。

[主治]头项痛;目痛、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

[取法]在哑门旁开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的外缘取之(图8-58)。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症;肩背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图8-58

11.大杼(八会穴之骨会)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肩胛痠痛、颈项强急。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2.风门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鼻塞、多涕;项强、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3.肺俞(肺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吐血、骨蒸、潮热、盗汗;皮肤瘙痒、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4.厥阴俞(心包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5.心俞(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癫狂痫症、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心痛、心悸;咳嗽、吐血、胸引背痛;梦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6.督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胸痛、气喘;腹痛、腹胀、呃逆。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7.膈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8.肝俞(肝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衄血;目赤、近物不清、眩晕、夜盲;癫狂痫症;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9.胆俞(胆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口苦、舌干、呕吐、胁痛、饮食不下;肺痨、潮热;腋下肿。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0.脾俞(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完谷不化;水肿、黄疸;背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1.胃俞(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肠鸣;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三焦俞(三焦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肠鸣、腹胀、泄泻、痢疾;腰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3.肾俞(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多、遗尿、小便不利、水肿;耳鸣、耳聋;咳嗽少气;腰膝痠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4.气海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腿膝不利;痛经、痔漏。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大肠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方(约与髂嵴高点相平),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痔疾;腰脊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6.关元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或频数、遗尿;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7.小肠俞(小肠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多、疝气;小腹胀痛、泄泻、痢疾;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8.膀胱俞(膀胱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小便赤涩、淋浊、遗精、遗尿;腹痛泄泻、便秘;女子瘕聚、肿痛;腰脊强痛、足膝寒冷无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9.中膂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三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0.白环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四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白带、疝气、遗精、月经不调;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1.上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2.次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疝气、小便赤淋;腰痛、腰以下不仁。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3.中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不利;泄泻、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4.下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小腹痛、肠鸣、泄泻、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5.会阳

[取法]在尾骨下端两旁,当督脉旁开0.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带下、阳痿;痢疾、泄泻、便血、痔疾。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图8-59

36.承扶

[取法]俯卧位,在臀横纹中央取之(图8-60)。

[主治]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1~2.5寸,可灸。

37.殷门

[取法]俯卧,在承扶与委中连线中点上,当承扶下6寸取之(图8-60)。

[主治]腰脊强痛、大腿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38.浮郄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上方,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委阳上1寸处取之(图8-60)。

[主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9.委阳(三焦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横纹外侧缘,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取之(图8-60)。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拘挛疼痛或痿厥不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横纹当中,当肱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取之(图8-60)。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疗疮、发背。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可灸。

图8-60

41.附分

[取法]俯卧,在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2.魄户

[取法]俯卧,在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项强、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3.膏育

[取法]俯卧,两手抱肘,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虚痨羸瘦;肩胛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4.神堂

[取法]俯卧,在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满;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5.譩譆

[取法]俯卧,在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咳嗽、气喘、鼻衄;疟疾、热病无汗;肩背痛、季胁引少腹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6.膈关

[取法]俯卧,在平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饮食不下、呕吐、嗳气、胸中噎闷;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7.魂门

[取法]在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胸胁胀痛、背痛;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8.阳纲

[取法]在平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9.意舍

[取法]在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呕吐、饮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0.胃仓

[取法]在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胃脘痛、小儿食积;水肿;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1.育门

[取法]在平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上腹痛、痞块、便秘;妇人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2.志室

[取法]在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遗精、阳痿、阴痛下肿、月经不调;小便淋沥、水肿;腰脊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3.胞育

[取法]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大小便不利、阴肿;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4.秩边

[取法]在胞育直下,骶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大小便不利、阴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1.5~3寸,可灸。

图8-61

55.合阳

[取法]在委中直下2寸,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取之(图8-62)。

[主治]腰脊痛引腹、下肢痠痛、麻痹;崩漏、痔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6.承筋

[取法]在合阳与承山之间,当腓肠肌肌腹中央取之(图8-62)。

[主治]小腿痛、膝痠重、腰背拘急;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7.承山

[取法]在当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的交角处取之(图8-62)。

[主治]腰背病、腿痛转筋、脚气;痔疾、便秘。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8.飞扬(络穴)

[取法]在承山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之(图8-62)。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痔疾;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图8-62

59.跗阳(阳跷郄穴)

[取法]在足外踝后上方,当昆仑上3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头重;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60.昆仑(经穴)

[取法]在跟腱与外踝之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1.仆参

[取法]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取法]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痛、眼睑下垂;癫狂痫症;腰腿痠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3.金门(郄穴)

[取法]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4.京骨(原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5.束骨(输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66.足通谷(荥穴)

[取法]在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的凹陷处,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67.至阴(井穴)

[取法]在小趾外侧,距趾甲约0.1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刺灸法]直刺0.2~0.3寸;胎位不正者,可灸。

图8-63

足厥阴肝经腧穴可以治疗什么病症?

(一)主治病症

足厥阴肝经共有14个腧穴(图8-93),主要治疗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肝病、妇科病、少腹前阴以及经脉所过部位诸症。

图8-93足厥阴肝经腧穴

(二)腧穴歌诀

一十四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侵,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五里阴廉急脉穴,章门常对期门深。

(三)腧穴

1.大敦(井穴)

[取法]在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取之(图8-94)。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痫。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行间(荥穴)

[取法]在第一、二趾缝间,当趾蹼缘上方纹头处取之(图8-94)[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中风、口、癫痫;小便不利、疝气、月经不调、崩漏、痛经、带下;胁痛、黄疸;癫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太冲(输穴;原穴)

[取法]在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之(图8-94)[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口;胁痛、郁闷;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中封(经穴)

[取法]在内踝前方,当商丘穴与解溪穴之间,靠胫骨前肌腱腱内侧的凹陷中取之(图8-94)。

[主治]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图8-94

5.蠡沟(络穴)

[取法]在内踝尖上5寸,当胫骨内侧面中央取之(图8-95)。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足胫疼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中都(郄穴)

[取法]在内踝尖上7寸,当胫骨内侧面中央取之(图8-95)。

[主治]疝气、崩漏、恶露不尽;腹痛、泄泻;下肢痿痹。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图8-95

7.膝关

[取法]屈膝,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当阴陵泉穴后1寸处取之(图8-96)。

[主治]膝部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8.曲泉(合穴)

[取法]屈膝,在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当胫骨内侧髁之后,半膜肌、半腱肌止端前上方取之(图8-96)。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阳痿;阴痒、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9.阴包

[取法]在股骨内上髁上4寸,当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取之(图8-96)。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图8-96

10.足五里

[取法]在气冲穴下3寸,当内收长肌的内侧缘取之(图8-97)。

[主治]小腹痛、小便不利、遗尿、带下、阴挺、睾丸肿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1.阴廉

[取法]在气冲穴直下2寸,当内收长肌的外侧缘取之(图8-97)。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2.急脉

[取法]在气冲穴的外下方腹股沟处,当耻骨联合下缘中点旁开2.5寸,仰卧伸足取之(图8-97)。

[主治]小腹痛、疝气、阴挺。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可灸。

图8-97

13.章门(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取法]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之下取之(图8-98)。

[主治]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4.期门(肝募穴)

[取法]仰卧,在锁骨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取之(图8-98)。

[主治]胸胁胀痛、郁闷;乳痈;腹胀、呃逆、呕吐。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图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