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疗癫痫穴位-古代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筑宾准确位置
筑宾,位于小腿内侧,太溪与阴谷连线上,太溪穴直上6寸处。
一、筑宾穴位的形态与功能
1、形态
筑宾穴位于小腿内侧,与太溪和阴谷连线上。穴位的皮肤纹理走向略微横向,皮肤较薄,表面柔软,表皮组织紧密。
2、功能
筑宾穴具有清心泻火、补肾安神的作用,经常按摩筑宾穴可以治疗癫痫、呕吐、痢疾等症。同时,筑宾穴还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经穴”,经常刺激筑宾穴可促进肾脏毒素的排出,有助于肾脏健康。
二、筑宾穴位的刺激方法与注意事项
1、刺激筑宾穴最适合用灸法,一般推荐用温和灸或雀啄灸。
2、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对准筑宾穴进行熏灸,以穴位处皮肤感觉温和且无灼痛感为宜,每次艾灸10至15分钟。
3、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筑宾穴,采用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进行施灸,动作类似小鸟啄食,每次艾灸10至15分钟左右,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
4、对于白领一族而言,在上班的空隙可以采用点按或按揉的方法。
5、点按:就是将拇指按在筑宾穴,逐渐用力深按,保持5至6秒,然后松开,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点按5至10分钟左右。
6、按揉:就是将拇指点按在筑宾穴,然后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5至10分钟。
筑宾穴位的三个功效
1、镇静安神
筑宾穴能够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在癫痫急性发作期可以配合着针刺,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对于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筑宾穴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治疗呕吐
筑宾穴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有效的缓解情绪的紧张、焦虑等,对于经常呕吐的患者,筑宾穴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散热降温
筑宾穴有散热降温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腓肠肌痉挛等。
砭法@穴位介绍3
金门穴
安神开窍,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等痛症、痹证;癫痫;小儿惊风。
金门配人中、中冲,有醒神镇惊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惊风。
金门配大椎、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
金门配合谷、太冲、百会,治急性头痛。
金门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
京骨穴
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
京骨穴配百会穴、太冲穴治头痛。
京骨穴配风池穴、天柱穴,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束骨穴
通经活络,清头明目 。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患;腰腿痛;癫狂。
束骨配殷门、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
束骨配百会、肝俞,有清头目,调营血,平肝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束骨配大椎、风池、天柱,治颈项疼痛。
足通谷
清热安神,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项强;鼻衄;癫狂。
足通谷穴配大椎穴治项强;
足通谷穴配上星穴、内庭穴,有清热凉血通窍的作用,主治鼻鼽衄;
足通谷穴配章门穴、丰隆穴,有健脾胃,祛痰湿,安神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至阴穴
正胎催产,清头明目。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至阴穴配风池、攒竹,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
至阴穴配百会、合谷、涌泉,治胎位不正。
至阴穴配尺泽、迎香、太阳、合谷,治感冒。
至阴穴配风池、百会、太阳、太冲,治头痛。
涌泉穴
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
主治:
1、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
2、头痛,头晕,目眩,失眠;
3、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症;
4、大便难,小便不利;
5、奔豚气;
6、足心热。
涌泉配大椎、水沟、十宣,治昏厥。
涌泉配百会、太冲、风池,治急性头痛。
涌泉配百会、劳宫、水沟、丰隆、太冲,治中风昏迷。
经常按摩刺激涌泉穴,使整个足底发热,可补肾健身,还可改善疲乏无力、神经衰弱。
然谷穴
益气固肾,清热利湿。
可泻热、消胀、宁神。现今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膀胱炎、糖尿病、破伤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然谷穴配肾俞穴、气海穴、志室穴治遗精;
然谷穴配肾俞穴、关元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
然谷穴配中极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治阴痒。
然谷穴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推拿然谷,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总之,每天坚持推拿然谷,能让人的胃口长开、肠道常清。
太溪穴
益肾清热、安神健腰。
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咳喘,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
配伍:
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大钟穴
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主治:痴呆;癃闭,遗尿,便秘;月经不调,咯血,气喘;腰脊强痛,足跟痛。
大钟穴配中极、三阴交,有清热益肾的作用,主治尿闭。
大钟穴配神门、太溪,有滋阴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
大钟穴配定喘、肾俞、肺俞、膏肓俞,治肾虚气喘。
大钟穴配肾俞、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水泉穴
通经调血、疏利下焦
主治:
水泉穴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月经不调。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经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承山、昆仑,有舒筋活络壮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水泉配合谷、中极、三阴交、太冲,治经闭。
水泉配关元、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水泉配三阴交、水分、肾俞、膀胱俞,治小便不利。
照海穴
养阴液,利下焦。
照海穴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照海穴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照海穴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照海穴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向下揉按照海穴,每次1~3分钟,有补肾、养肝、健脾的功效。
复溜穴
补益肾阴,温阳利水。
复溜穴配合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复溜穴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复溜穴配关元、足三里、肾俞、大肠俞,治肾虚泄泻。
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复溜穴1~3分钟,可缓解腹泻、盗汗、四肢乏力、腰脊强痛。
交信穴
益肾调经,调理二便。
交信穴配百会、关元,有升阳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崩漏。
交信穴配水道、地机,有健脾胃,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交信配关元、子宫、肾俞、照海,治阴挺。
交信配中脘、肾俞、天枢、足三里,治肾虚泄泻。
交信配大敦、阴陵泉、照海,治疝气。
弯曲拇指,用拇指指腹垂直揉按交信穴,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先左后右,可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疾病。
筑宾穴
益肾宁心、理气止痛。
筑宾穴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
筑宾穴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
筑宾穴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
筑宾穴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筑宾穴配鸠尾、中脘主治癫痫;
筑宾穴配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尿赤尿痛。
阴谷穴
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配肾俞、关元,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阳痿,小便难。
配曲池、血海、曲骨,有祛风除湿,理下焦的作用,主治阴痛,阴痒。
阴谷配关元、气海、肾俞,治淋证。
阴谷配关元、交信、三阴交,治崩漏。
阴谷配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治小便淋沥不尽。
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神门穴的作用
①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别名兑中、中都、锐中。属手少阴心经。输(土)、原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及尺动脉。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②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参神门脉条。
③指心脉。《素问·气交变大论》:“神门绝者,不治。”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取穴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详见此手掌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神门穴 Shén mén(HT7)
〖取穴方法〗 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疾病〗 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痛;配内关穴、三阳交穴治健忘、失眠。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注为“输”,心经原穴。
参考资料:
〖别名〗兑冲穴,中都穴,锐中穴,兑骨穴。
〖穴义〗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
(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
(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穴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穴。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补益心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治癫痫常用穴位
一、照海穴位位置(夜间发,多用此穴)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
二、丰隆穴
丰隆穴是人体的一个穴道。其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可主治头痛、眩晕、癫痫等。
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